一个脚注

难得在下班路上遇到太阳一直晃眼,我才意识到这条走了一个多月的路原来自东向西。视线的最远处有一座亮着灯的电视塔插在高楼蚕食过的地平线上,我就租住在那附近。经行道树荫,加速穿过白天,迈上阶梯,回到生活,带上房门就像死者拉上自己的棺材盖。烧水、瘫坐、打扫、上网,骄傲、怀疑、嫉妒、生闷气。给家人打电话,好像对方有安慰自己的义务;向女孩发消息,觉得对方也该回礼般应答;第三次读某本书,惊讶地发现这段时间自以为摸打滚爬得到的感悟还不如书上前两遍都被自己忽略了的一个脚注。——但我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总有延迟),一直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才反倒让我感到害怕。但随着又一次否定自己,我才意识到否定和成长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我没有变得更好,只是优越感变了,我有了新的理由鄙视以前的自己、鄙视和以前的自己处于同温层的人、鄙视「鄙视」这种行为本身。

在学校里报复性阅读的那阵子,我曾想过的、感兴趣的、怀疑的东西全都能很快从某本书上找到,彼此联系、细流汇聚又载着我通往许多未知。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第一次,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虽然让人兴奋,却也有点拔苗助长。我发现我的好奇心在消逝,不愿意去理解,排斥许多东西——以一种把它们纳入自己熟悉领域来思考的方式。我通过自己刚记住的几个结论来反推面前东西的对错,想当然地质疑一切,以讨厌别的什么事物来显得自己聪明。

但我知道「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相信我有可能是错的,并且很乐意去寻找能告诉我为什么错了的东西。我遗憾自己之前做的功课不足,但绝不因错误而懊恼。于是我将「求知」理解成观点遍历,试图在理念的碰撞、颠覆中获取快感,但往往只是在用固有认知来指点江山。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自尊心还没有自大到觉得自己有能力去教育别人。

最近开始翻阅以前立了 Flag 要重读但一直被追求新鲜感打断的书,发现一些惊喜但早就被勾划过的段落。嗐,当时完全没用心嘛。更糟的是,某些埋在脑海里常被我引用做判断的一些概念,竟然完全记反了。这就是闭门造车呀。我还是不赞同死磕晦涩的经典,但有点明白经典的意义了。读者只能读出已然存在内心的东西,所以挑选书的标准只有一个——总能和内心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