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时候就比较有表达欲,脑袋在混乱的状态下词汇容易被排列成特别的样子。即便如此,句子也仍落在语法的秩序里。如果用法不再有惊喜,话都变得熟悉,我们又能怎么讲出新感情呢。
心脏被压着的感觉,胸口酸酸的颤动,也不过,老生常谈吗。
语言是处理焦虑的好方式吗,现在写下的话是疏通还是症状?不如把它当作生成文本的机制,絮絮叨叨的内容搞不好也能反映作者本人的潜意识,那么书写也算对写作者自身有了些价值。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机制,并不作为思维到表达的映射,而是灵感至语言的加工。
语言也是一种机制。它并不指向意义,它在读者和听众的参与下唤醒意义。
那么,在没有他人参与的前提下,通过焦虑生产的文本又有何书写的必要呢?作者是假定了读者,还是把自己当作读者?
这与 chatbot 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所做的表达,AI 可以做得更好,并更「清晰」「可读」,我怎么还能假定读者。
如果 AI 可以把我的胡话整理得更「恰当」「有启发」,我又何必通过写作来加工。
当我们预知所说会被 AI 分析,那么是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留白。
等等,假如留白是表达的一部分呢?
AI 的生成逻辑是对输入预测最可能的输出,将其取反就能得到诗意。
这种可能性就已经改变了写作、改变了表达、改变了语言。
当交流充斥着「我把 XXX 发给 AI,它是这么说的」并将其当作仲裁,语言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呢。
有人说,AI 让人懒惰、丧失思考。保守主义的夸大其词。或者最先失去的语言,然后是我们的感受力。人类中心的老调。
排列、遣词。一个句子是词汇在概率上的坍缩。这不早就开始了吗?早就开始把情绪外包给互联网,询问网友该不该对别人生气。一手经验早就过饱和了。对词语的敏感,也不是什么非得不可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