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政治的人不伤心——《思想验证区域》

下午在外面吃饭时听到俩人讲怀孕的同事来上班,好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安排麻烦的工作,语气带着羡慕与不爽。

我想着这公司还算不错,又想着这不是应该的吗?然后想到昨晚看着《思想验证区域》这档政治综艺节目在脑海里挥斥方遒的自己。

简单按政治倾向的左右来分,这些事情不是一回事吗?

是否愿意让渡一些空间给孕妇,是否愿意为了残障人士绕点远路,是否愿意为了福利制度的运行多交些税…

乃至于,网上常见的段子——是否愿意对公共空间的小孩多些宽容?

都属于「是否愿意为了弱势群体让渡个人利益」的问题。

我也常在一些问题上双标,面对那些「我会遭遇的困境」时我就是左派;我没机会遇到的事儿我就是右派。

比方说我之前讲男人比起聊女权还是先做个正常人比较好(反正谈女权的男人不都是为了性资源?),这种说法不也很傲慢?因为没有变成女人的可能性所以说着不谈女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这种空话,但是因为贫穷并且存在一无所有的可能所以成天当个键盘侠聊再分配假装自己悲悯。

当一款游戏面临道德倾向上的争议,拿「游戏重要的是好不好玩」来自我安慰。

我足够诚实吗?

我会点外卖所以外卖费用当然越低越好、速度越快越好;我又不打算养小孩所以公共场合的熊孩子能不能都闭嘴啊。

这些倾向在现实中的偏移是不是不可避免?

很容易想象一个人可能在社会福利方面偏左,但在文艺创作上偏右——「左」和「右」当然也只是方便使用的词汇。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偏左,某些方面偏右。左右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你觉得自己属于左边,就任何事物、永远在左边。

然而,当我们戴上「左右」的眼镜去看一些常见的事情时,确实能如精神分析般辨认出自己与社会的「无意识」。

如果你支持财富的再分配,诚恳地讲,是什么让你不能支持女权呢?

如果你支持女权,又为什么不愿意在公共空间对小孩多些宽容呢?

之前我总觉得一个人应当立足于自己,从自己所在的环境、群体、场域去考虑,去成长、碰撞、迎接挑战、解决问题。那些问题是宏大的,这些问题是贴近我们自身的,许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没资格提及。

很多问题就这样伪装着被忽略。

比方说移动支付等方式带来的便捷抛弃了许多老人。因为我不是老人他们也不在网上说话,所以我就假装不存在这回事。

但其实我家里会有老人;就算我家里没有老人,老人不方便这件事也完全可以从逻辑上推论。

对此,聪明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把问题转移给老人的后辈,将制度问题转为道德问题施行孝不孝顺这样的暴力。

啊,我们这些人呐,缩在壳里,早就注销了账号,不再看社会新闻。我们还能不能去真正做些什么?怎么做?

写在纸上的不算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