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流行的说法「接受/爱人的缺点」,一直搞不大明白。当我们说「缺点」时,通常总意味着一种不好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接受另一个人的缺点,那另一个人为什么不能为一个人去克服缺点呢?
答案好像挺明显——这些「缺点」我无法/不愿意改变。
我们也能举出一些例子——比如我丑陋、矮小——这种通常意义上的缺点是我无法改变的;比如我就是会自私、冷漠——这是我不愿意改变的。
可「缺点」从何而来呢?当说「缺点」时,总说的是一个人/物的某种状态不能达到某个标准。比方矮是缺点吗?矮本身只是一个将身高与某个范围内的平均水平比较得来的定义。身高是一种状态,不能满足社会/他人的标准时就被定义成了「缺点」。
当我们批评「冷漠」,也在宣扬一种「温暖」的价值观。把它当作缺点只是因为它不符合人们对人际关系或情感表达的预期。可以想象,在一个注重个人边界、尊重他人空间的文化中,「冷漠」或许就被称为「理性」了。
「缺点」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关系里的认知。
「去爱人的缺点」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措辞——不被别人认可的你,我却能接受哦。或者——我虽然不认可,但还是忍受了。
人们对「改变」避而不谈,害怕损伤自己优良的现代化品格。然而「缺点」可能才是更需要斟酌使用的词汇。
当一个人说「我希望有人能接受我的缺点」时,需要的或许不过是别人不会对其随意下判断。
而说「我接受了自己缺点」的人大概都还没能接受自己——用「缺点」这个词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你可能没意识到的)某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