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讲,一切系统的知识均可称之为科学;狭义上的科学,则专指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探索知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以物理学为榜样,是由伽利略所开创的、牛顿奠基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体系,强调以实验和数学的方法观察总结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本质及联系。通常对科学的理解,是指狭义的科学。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称为科学。 因为在「知识」、「学科」和「科学」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具体而言,系统的知识构成学科 (discipline),学科包括人文学科 (humanities)、自然科学 (science)、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 等。在各学科中,只有那些以实证精神为核心,基于近代自然科学构建的探究方法所形成的学科体系,才能被称为科学,因此,科学主要指实证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依据狭义科学的定义,哲学、逻辑学都被排除在科学的范畴之外。
对心理学知识的科学性的划界,不能等同于对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划界,这个划界标准不能作为判定心理学知识合法性的标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分析属于非科学心理学,但却不属于伪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它的合理结构既需要「科学」成分,也需要「非科学」成分。
在心理学科内部,导致方法论误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将科学心理学的知识视为了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并用评判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来评判所有心理学知识的「真伪」。
对心理学而言,要走出这个困境,首先要改变通过方法来界定学科的现状。本学科的独特价值不取决于共有的方法,而是独特的研究对象。 人性论取向才构成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合法前提,而不是方法论。
人性论为心理学提供了属于本学科的本体论承诺[1]。 要获得这个本体论承诺,心理学需要重新审视「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才能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并设计出更加适合探究人性的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研究技术,才能让本学科在本体论承诺方面实现理论自觉,才会让心理学不会满足于对其他成熟自然科学的外在模仿,从而建构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坚实基础。
至于本体论承诺从何而得,除了考察「人性」与「物性」的区别之外,借助历史上重要心理学思想家们的观点,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发。
蒯因《论何物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