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不是解释,贴标签为什么仍然有必要。

试想这样的表达式:「没办法,A 就是个 XX 的人,不适合……」

比如:「他是文科生嘛,数学不好。」

在这个表达式里,「XX」作为一个标签在语法上成了「不适合……」的一个解释。

一个好的解释除了对问题做出回答,应当还能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

而「XX」这类标签往往模糊、含糊,没什么指导作用。

又如:

「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很有塔可夫斯基的感觉。」

「你这个想法很马斯克。」

「那个人就是爱抬杠。」

……

这些句子用于「结束」——终止对「为什么不适合……」的思考、避免深入分析、拒绝交流。在这个层面它作为一种「结束」的手段当然有其必要性。

除此之外,与其说这是在进行解释,不如把它当作「承认缺乏理解」,因此才需要一个标签作为占位符。

例:

「他数学不大好,可能是时间主要分配在文史哲科目……」

「他这段描写让我想起萨特。就像《恶心》里主角对物体存在的那种生理性不适一样,他也把那种抽象的焦虑感通过非常具体、甚至有些黏腻的感官细节传达了出来,比如……」

把标签当作「开始」,看看我们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