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出身的人都容易有这臭毛病——因为这行业信息更新太快,便对信息差嗤之以鼻,更看重所谓的「能力」。
就像比起与人交往更愿意读几本亲密关系的书,和所有笨蛋一样,面对未来,我也开始看起各类关于人生规划的鸡汤。有天突然想——那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点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这种问题自己想想还好,说出来就显得愚蠢。加上限定词吧——在同样的环境下,过去的经验告诉我,有哪些事情我可以完成得比别人【一个比较级的形容词占位】一点?为什么?
这番描述可以用来定义「能力」吗?
考虑了下,拆出两个视角来解释。「能力」和「信息差」。这种拆分不陌生。什么与为什么、答案与推论、信息与渠道…
用这套框架来套数学题。信息差就是知道公式求答案。不同人之间的区别就是知道与不知道。在这个程度,突破这份壁垒的复杂度便是 O(1)
——我知道了,效率就和你差不多了。
那么能力就可以比喻成对答案的推导。我不知道公式,但我知道公式怎么来的,推导的复杂度则是 O(n)
。如果能把握住最原始的因,我知道那个最基本的假设,这后面的一切都可以根据假设推出来。那复杂度就又变成 O(1)
——又成了知道与不知道。
好。框架定下来了,提几个场景带入就可以扩展出其它的例子:一个知道机器按钮调到什么位置能达到最佳效果的老工人,一个能读懂机器说明书会调试的工人;一个觉得每次坐东边打麻将就能赢而且确实如此的赌徒,一个会记牌的赌徒…
然后说回这套体系。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不是从能力获取的信息差,你无法把握它的可信度。这么说复杂了——就是相关不代表因果。之前坐东边打牌都赢,下次还能赢?
可信度很好解决——诉诸权威。可一旦撞上现实的不规整,因为不了解原理(细节、推导过程),就很难自己调整。
我想任何自命不凡的人都对信息差获取的优势看不上,总觉得自己上自己也行。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力!一切活动也都应该以锻炼这种能力服务。——这是对的,只是不符合现实。
拿学生时代举例:你做完了作业,同学找你抄——如果你有不愿意的情绪,那么在这个体系下,你是错的。
你不愿意的情绪源于对方毫不费力和你在这个阶段内达到一样的成果。但,
- 念书服务于更远的目标——你是在弱化自己的对手。
- 你的对手还会感谢你。
你居然体面地成了一个可爱的人。
然而呢?
举这个例子:你和室友都要考研,然后你花了大力气整理出资料,现在室友朝你伸手。你还愿意分享吗?
仍然在框架内聊这件事:总不能说琐碎地整理也锻炼了自己吧。(虽然这也没错——试想《状元笔记》的有效。)
问题在于:在这个层面,你不能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
于是你思考那么这家伙能为我做些什么呢……?
不要得出「能力」重要还是「信息差」重要,「道」重要「术」也重要这种废话。
实践上,应该做的是,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不断用能力巩固自己在信息差上的竞争优势。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通过竞争优势——不可复制的能力创造出来的可复制的作业答案、考研资料,然后通过这些可复制的东西去换取别人的信息差与能力。
再扩展,这又变成了废话:要从现象中找出因果,在因果中把握模式,再利用模式生成更多的可能性。
举例:西瓜和榴莲砸头,谁比较痛?——头比较痛。你知道西瓜和榴莲砸头头会痛了,然后想到其它东西砸头是不是也会痛……啊砸你的头会痛,那砸别人的头也会痛吗?试试呢,哇真的!——原始人小明在打架时会想到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点点滴滴,捡起身边一块石头砸向对方。从此世界有了「武器」。
什么时候分享武器的图纸?当你拥有了更强大的武器。为什么分享?建立影响力。
然后你就可以继续做个可爱的人,慷慨无私地分享你知道的一切。似乎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大同,完全没有竞争,一个美好的无限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