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又续费了一年。没记错的话价格比去年贵了十多块,哎哟可恶。
那么,为什么续费呢。又,为什么还要在这说话呢?逐渐不需要把自己的念头写(梳理)出来维护自己的合理性了,也没有通过表达去影响别人的欲望。这儿的内容越来越尴尬——不那么坦诚,也不怎么有用。感觉成了一种收集,收集自己还算认真讲过的话,陶醉于数字的累积。
前阵子回头看了下以前写的博文,包括那些没有公开或者公开后被我删掉的内容——嗐,怀旧,糟糕的情绪。这没什么好提的,许多人都做过的事,许多人都体会过的感情。提到这个是因为我最近开始用长毛象当垃圾桶,有点情绪就在上面不顾文法写两句。乐趣、吐槽、打卡、愤世嫉俗……有利于保持心态的平和。我有点找回几年前念书时在微博上冲浪的感觉。同理,最近也开始在这(包括这篇文章)写点自己的情绪。这意味着我写下的东西会被更快地抛弃,但此时(书写的这个瞬间)则被我更长久地保存。
另外也在长毛象上发现不少独立于之前接触到的各种独立博客圈子的中文博客。认真地分享一些超级小众的爱好,诙谐地讲最近发生的事儿,读者寥寥的小说,通关的成人游戏……就,还是有很多特别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当左右都是「去表达」「你应该创造」这类叙事,居然真的还有人(不抱着一觉醒来居然这么多赞的心态)在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也曾是这样的人,但记忆模糊。过去的印记都被我擦了,现在也没有什么能力可以作为证据。这总让我感到悲伤和一丝悔恨。
我喜欢读那些可爱的文字,社交媒体上每秒产生数条的愤怒和愉悦。可爱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比喻句和感叹号,从任何细节都能构造出奇怪但乍看很合理的判断,再通过更离谱的表达将之消解。我想这其实是种超能力,它给予人创造并毁灭的能力。而我这个窥探者则在他们对诞生和死亡的玩弄中感到戏谑,假装我也拥有权力,有能力在这种反差中重建自己的生活。
总是一种认真且热情的态度,或者说,生活的态度。为什么我之前会尽可能地避免呢。任何生活的细节都赤裸地呈现着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吗。我毫无负担就能暴露心底最邪恶的想法,却要做足心理建设才讲得出口如何与人相处、吃什么食物、怎么打发时间。细节单纯地就只是如其展现的那般呈现,还是能作为一个解释——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非熟人社交平台喜欢讲你可以(应该)真实、在这做自己,意思是你可以在这表达你想要但被「现实」限制的想法(甚至以此交点朋友)。必须只能是想法,倘若涉及到什么真的可以行动的事,那势必会冒犯、伤害到你的朋友、家人……并承担与社会不一致的后果。
「真实」成了一种实在,就好像真的有个「自己」,一个心底的小孩等着我们去成为,一种必须从否定来把握的东西。「现实」是限制、训诫、压抑,「真实」则是一种解放的状态。
我还记得自己在某处说了些俏皮话,然后每天至少回去二十次,检查有没有新的人来给我点赞。我还记得那种感受。宣泄的快感或者虚荣心被满足的淫欲,交流带来的慰藉还是误解的愤懑,语言空转的游戏。
社交平台总是靠出卖隐私和弱点维持,而我们乐此不疲。博客不意欲如此,它本身没有这种倾向。但现实总有引力让它去成为。博主们区分着营销与表达、技术和生活。媒介连着内容,博客有层次,生活没有。分类、标签、关于、归档,生活没有。这是废话吗?还是说博客以另一种「形式」成为生活?而无论我如何迫切地将我做的表达与我的生活、与「我」剥离,留下来的文字也总比我想象中更加完整地呈现「我」。啊,它就是我。
回到博客首页,我在这儿的表达以时间线排列。在夜里看到的星星,是来自数百年前的光线。过去的都已经过去,而我则以「过去」的形式在这无声无息地存在着。说出来的话都被凝固啦,这里的我也不是我,TA 叫「养恐龙」。记得 Say 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