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一个思路

本文无意讨论「美」,而是尝试回答自己对——由「审美」问题导致的争论——这一现象产生的疑惑。

  1. 大部分对「审美」的争论混淆了「感觉」和「鉴赏」。比如一个常见的场景:甲评价「这部电影拍得很差」,乙说「我就是喜mac欢」。这样的两人若抱着说服对方的心情交流,显然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对话。而即便他们都是理性的、谦逊的,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停留在「这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差,但我就是喜欢。」

  2. 这种场景很容易走向极端(就如现在许多网络社区发生的那样)——很快交流就会演变成一方喷观众太蠢,一方喷别人装逼——其实两者发泄的立足点根本不一样。

  3. 「感觉」产生于个人经验,当然能各有看法。「我感觉」「我喜欢」这种说法不可能出错。「鉴赏」却是技术性的,有门槛也有高低。

  4. 「鉴赏」与「感觉」是不同的层次。「感觉」的极致会导致审美相对主义——「但我就是觉得……」这很危险。「鉴赏」基于「感觉」加上理性的参与。对于「审美」而言,从「感觉」来讨论一样作品并不就是错的。但拿技术背书批评对方愚蠢或以情绪质疑别人的专业,都是不对的。

  5. 大众的审美能力应该靠创作者、组织者来普及。不要批评「现状是因为观众太蠢」,这不是观众的责任。

  6. 一个人若是从心底喜欢一部作品,能感受到共鸣,自然就会有维护它的倾向,去反驳那些说它「不好」的言论。我们看到在生活里,并非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表达总参杂情绪、误解似乎不可避免,以及消费社会下金钱在某种程度成了一个衡量艺术的客观指标——于是「拿情绪质疑专业」总是络绎不绝。而基于同样的原因「学院派下场批评观众愚蠢」的事也不少。

  7. 人的感觉也会有技术的成分——只是观众很难体会到。如果有人能向观众解释他感觉里技术的成分,观众自然会认同并尝试去了解技术(而现在这种了解往往产生于观众自己的热爱)。而对技术的了解,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之后对作品的判断。

  8. 如何解释?谁来解释呢?应该由创作者、组织者通过策划艺术活动、讲解等形式来科普,以及提供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从观赏活动中自行体会等方式。

  9. 「审美」明明是一个很直觉的活动,任何人在任何状态下都有可能产生美的感受,更进一步,询问自己「为什么能感受到美。」如果「艺术」在一个社会成了一种很神秘、普通人不可说的活动,比起「观众的无知」,「创作者的傲慢」显然应该负更大的责任。他们藏在优越感里,手握火种或自以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