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少年》是一部形式优秀到容易让人忽略其内容也很扎实的作品,以下是我对它的一些想法——这注定肤浅无力,但代表了我对它的喜爱和真实感受。
前三集让我以为动画在借设定暗喻校园里那些似乎只有当事人知道的事——霸凌、歧视……明明都是些陈词滥调,但不知道为什么,周围的人,即便是那些大人,都觉得是你的问题。他们又不是没当过小孩,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呢?
四五集被叙事引导,以为要讲「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的故事,随着这个念头被动画自己否定,又觉得这个故事是对社会的侧写。
动画里的「初中毕业生」角色们不仅仅是个符号,而是作为这个故事必不可少的载体。初三——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无限的可能性由此展开,未来充满希望。但真的度过那个阶段回头看,其实最美好的日子已经在期待中逝去了。万事万物似乎都如此,最美好的永远是期待。
在这种看法里,故事里的「超能力」就成了一个简单不过的喻体。像是明星——这个有着政治家境的男孩,有着「不愧是特权阶级」的手段(无论是漂流前还是漂流后);学生会长波妮,被抛入了另一个世界还在做题;也有漂流后如鱼得水(获得攻击性超能力)的不坦率小哥朝风——离开学校后反倒比较吃得开。
第六集故事从「漂流」转向类平行宇宙的世界观加上电影剪辑这一迷影设定让故事变得更加有趣了。「把我们剪辑回去」——回去。这是不是意味着那个剪辑版里的故事才是真实世界所发生的呢?我们在剪辑版里看到主角长良它糟糕的家庭环境、没有第一集里那么贴心的班主任、被误解……还有希的死亡。希说她的能力是指南针,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光」。在观看剪辑版时,希说感觉到很强烈的光,那么「光」代表的是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些「真实」吗?回到整个故事看,既然剪辑版里希的死亡是真实的,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前面那些内容是真实的。希显然是区分现实的一把尺子。
也许希本打算在楼顶撕完书后跳楼自杀——我可以牵强出一些佐证:希和长良类似,也成长在一个不太和谐的家庭;第一集(朝楼外奔跑)、第三集(跳下水坑)、第九集(掉入深渊)的三次坠落;在楼顶遇到长良然后开始漂流的这条世界线上,希从第一集(漂流后)就开始主动接触长良;而从第六集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遇到长良的那条线上,希仍然在楼顶撕了书,但在毕业典礼已经死去了。
希和长良在整部剧集就表现出这种互相拯救的关系——明线是希在照顾长良,让长良找到了「光」;暗线是长良「这次换我让你看到光。」(第十集)
接下来的七、八、九、十集酣畅淋漓,隐喻的单元剧交代了几个主要角色,每集都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点子。长良作为「罪人」进入了一个颠倒的巴别塔——如西西弗斯般反复将塔上的水泥往下搬运;山彦开口讲述 5000 年前他还是人类时的故事(这单集做的太好了,我爆哭。);庄和诚司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对决,瑞穗猫咪的背景;希、朝风、骨折三人的羁绊。
最后两集回程。发明家小哥拉吉塔尼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关于「思乡病」;一个关于「发明死亡的男人」。我对这两个故事的解读是:一,人会欺骗自己的记忆,偏向于认为以前很美好。拉吉塔尼选择留在漂流的世界,大概是因为他对「现实」没有光环。二,把时间拉长看,一切都毫无意义。
但拉吉塔尼在第二个故事说「人生就是永无止境的徒劳。但我想就是因为毫无意义,因此活着的这瞬间才会如此光辉宝石。」以及最后一集长良说到「因为那就是希看见的光」,这两个说法其实很模糊,同义反复。角色有想清楚他们的困境吗?或许创作者也没想清楚。当然,不清楚也无所谓——如果我们更在乎这部动画带给我们的感受。显然《漂流少年》也是朝着这一目的创作的。
分别前希对长良说「就由还记得的人来说『我们做朋友吧!』,我一定不会拒绝你。」但离开漂流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长良,在接触到这个世界的希后却什么也没做。
我把这也看作暗喻——人的心意,短时间的是不会改变的。我相信这是动画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我也很喜欢这一点——它没有止步于故事的高潮。但我讨厌它把高潮后的东西逃过去了一大半,理由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这句台词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回程前瑞穗对拉吉塔尼解释为什么想回去;一次是回去后瑞穗问「要不要去打工呢?租一间房把猫接回来」,长良用来安慰对方。
真的还有其他重要的事吗?什么其他的、重要的事呢?
诚然,人会后悔,然后忘记曾后悔过继续后悔。但我感受不到为什么「这是希看见的未来」,也怀疑主角把「这是我的选择」当作偷懒。
从形式上看,第一集前两分钟给了时钟两次走到十二点整的镜头;第十一集 20 min 左右的几次视角变幻(每一次镜头的切换都无法让人把当前的空间与之前对应起来)——也许这一切有所暗喻——但到此为止吧。我很喜欢这部动画营造的那种氛围,特别音乐总是插入得很在点子上。我从这种氛围感受到的乐趣要比从逻辑上理解它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