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向人倾诉为例子。从爱里长大的人会觉得理所应当,成熟的人认为这是利益交换。一部分人会觉得这是对别人的冒犯,还有人则认为这是在暴露自己的弱点。
在心理问题没得到重视的文化里,后两者可能是很糟糕的情形。
「你也有委屈,只是你不说?」
比方说,很容易,一个人会认为那些没有暴露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将「真正的自己」根据道听途说的一些比喻句进行不断地切换;又或者寄希望于一段感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然后在一些不太健康的感情状况里消耗…
看小孩的交流方式。
小孩被家长批评「你丢了我们的脸」,他会向外部寻求肯定,我真的丢了你们的脸吗?这个时候,你只要回复说「没有」,他们就会很开心。
故事总是简单直率,它们遵循小孩的逻辑——一个医生、长者、女孩不断对遭受心理危机的角色说着「嘿,那不是你的错。」
——如果靠抨击别人的信念就有用的话!🤪
「大人」不一样。
大人不会直接向外部寻求肯定,总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单纯地说「没有」也不起作用,总需要点解释。
嘿,大部分人都不缺朋友提供肤浅的情感支持。
「这不是你的问题」「我那次比你惨多了」……
啊啊。不要用理性去推翻所谓「错误」的想法,用可用的手段去建立一个有效且合理的信念~
科学家归因,朋友关心。
但仍然没用?
「大人」点头、微笑,说「谢谢你的安慰。」
没有人能拯救我。
「谢谢你的安慰」将情绪抽离,清晰了交往的心照不宣。坦诚了自己的弱小,竖起了屏障。
「谢谢」,多可怕的词,你心想。
同理心。
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人很难共情,没有能力去承担起别人的情绪。但往往他们做得却不错。感情在他们那成了单纯的表演,因为是表演,总可以做好。
一个表演的人的问题在于:他是傲慢的。如果不接受表演的逻辑他就无法活下去,而一旦接受这种逻辑他就必须将自己置于一个远离他人,把握环境的状态。
「谢谢」则将这种表演凸显出来,破坏他的自洽。无异于一场谋杀。
即便对方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