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温情」分类榜单有一堆拍边缘人群的电影,它们当然拍的很好——可以说导演们从个人身上看出普世的情感,但对于现在这个时间点来说,这个一切都已经泛滥了的时间点来说,他们多是在用一个「普世价值」的瓶子去装各种「边缘群体」的酒。
一部电影想要拍一个特定群体的世界,要么从这个群体的生活抽取某种共通的情感,要么将之使用一个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前者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后者借助于流行让观众去接触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世界」。
《深海》是后一种电影,所以有争议。它试图借助「特效」「画面」这种流行词将主流观众的视线拉到「抑郁症」患者身上,这注定失败。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来看这部电影,另一部分人 get 不到这部电影,也许只有一小部分,自以为已经与生活和解了的人,大概才会被牵引出一些情绪吧。
这个故事充满了隐喻但其实讲得很直白,它没有试图去做超出故事之外的表达、没有去讲一些大道理——让我说得明白点,它就是讲一个心理状况有点差劲的小女孩如何去生活的故事。
故事里有争吵的父母。「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
——是因为我吗?原来是我的错?
有冷眼。「那个孩子啊……」
有破碎的家庭。「你不要再找我…」
——是啊,我为什么要找你呢?
找妈妈。一个陈词滥调的主题——是为了逃避现状吗?是啊,我不开心啊。我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开心的时候,我能来找你,变得比现在开心一点吗?
或许《深海》里的小女孩作为主人公并不那么讨喜——她似乎不够坚强、勇敢、对,她甚至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好像也没有足够的善良?她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而且整部电影下来她的人物层次上也没有什么变化,好像不够立体、丰富。
临近结尾时小女孩终于接到了找了一部电影的妈妈的电话,对面说「我来了。」女孩却扔掉手机选择去见小丑——「我要和你一起去。」这在暗示女孩一心求死?去你的和解,我不愿意啊啊啊啊。
「你咋这么倔呢?」
最后的结局女孩有了转变——她愿意去生活了。好吧,说的直白点,她的状态转向好好活下去。——这个转变的原因看起来很没劲,是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一个普通人的牺牲,为了她,这个不值一提的生命毫无保留的牺牲。
啊真没劲啊,一定要牺牲一个人,让大家体会到所谓的「爱」,这样无私的「爱」,我们才能活下去吗?
啊你就不能自己努努力吗?「什么抑郁症啊,你开心点就好了。这还用吃药?多浪费啊。」
是这样吗是这样吗?
导演需要开一个药方吗?生活真的有解吗?
第一个答案是,对,没错。「我之所以相信别人,是因为遇到了让我觉得值得相信的人,与他们的关系带出了我最纯净美好的一面。」
出了电影院和朋友聊起,他说导演路演时说其实小女孩和那个死掉的小丑是一个人的两面。
第二个答案是,「有的人虽然不能自救,但他可以拯救别人。」用你愿意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运气好的话会有人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你。
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