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时代来说,XX 岁不算是适合思考人生走向的年龄。可以提前一点,也可以靠后一点,但最好不是现在。因为思考意味着要停下来,而这个年纪恰好是最不应该停下来的年纪。
嘛,无所谓了。
最近看了很多心灵鸡汤,谈一哈。
一般来说,需要心灵鸡汤,大概是处于某种低谷。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堕入低谷,比如说各种受挫——然后开始怀疑人生。
这种情绪有时候被称为「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也有些地方称之为「存在主义危机」,「存在危机」。
面对这种焦虑,鸡汤大致提供了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接受自己的平庸(人生的无意义)。
一是定义(提供)一种意义,为之奋斗。
继续扯下去之前,先看看两个观点。
阿德勒提到了与弗洛伊德的「决定论」相对应的一种观点,「目的论」。
「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些原因导致的结果。比如最典型的「童年创伤」。
「目的论」则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
比如「决定论」认为,因为我性格内向,所以无法与人正常交往。
而「目的论」则认为,因为我想避免与人交往(怕受到伤害),所以才认定自己性格内向。
回头看一个场景,比如高考完填志愿时志气风发的孩子,不愿意考虑家长心目当中的「稳定职业」。而临近毕业,可能又生出「稳定也挺好……」之类的念头。
《反本能》中有段类似于「目的论」解读方式来讨论「人走向平庸」的观点:
「在这种无助感之中,他们开始产生另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试图证明自己的颓废是合理的,正确的。」
我个人认为,对人生的解读就是不断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看山又不是山……」
不过在上面的例子,「稳定」是个中性词,而「颓废」是个偏贬义的词。
罗马政治家老加图,将安逸(几乎任何形式的安逸)视为通向堕落的道路。
文字就是这么不确定,有时候是一回事,有时候又似乎不是一回事。
某些写作课程会教使用中立的词汇描述问题。
立场不同,观点,结论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低质心灵鸡汤就是靠这种「诡计」来挑拨读者的情绪。看似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初读很牛皮,再读就乏味了。
宣扬平平淡淡才是真,鼓励努力奋斗,这两类主题不同的书籍同样畅销。
所谓的鸡汤似乎就是心理学的通俗表达,但是某些鸡汤为了某些目的,不会像心理学论文那样严谨——而是突出某部分真实,或隐瞒部分真实。若再坏一点,加些情绪煽动内容……
啊……
前阵子室友问我为什么喜欢「强风吹拂」这部动画,我突然就想起了之前和他一起看的 gakki 主演的《mix!》。
这类日本影视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主角都是普通人,做的也不是什么拯救世界的工作,而且最后一定不会获得非常牛皮的成就。(比如冠亚争夺主角一定获得不了冠军,争取前十的名额一定是擦着边进……)
说起来……已经套路化地很严重了。
但是他们为了目标竭力而为。
我就是很受用这种套路……
有观点这样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赋予。
关键在于你赋予了那些度过的时间什么意义。
参考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进击的巨人》埃尔文团长最后的演说。
「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不管抱持什么的梦想或希望,不管过上了多幸福的人生,还是被岩石砸碎身体,都一样,人类总有一天会死去。」
「那么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吗?降生在这世上本就毫无意义吗?死去的同伴们也是吗?那些士兵们的死,也是毫无意义吗?不,不对。为那些士兵赋予生存意义的是我们,勇敢的死者,可怜的死者,能够悼念他们的,是身为生者的我们。我们将在这里死去,将意义托付给下一个生者。这正是唯一一个能够对抗这残酷世界的方法。」
若是唯结果论,失败就意味着曾今的努力全是沉没成本。
但倘若「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就能聊以慰藉了。
正面的说法,可以说是自我满足。
《一击男》(一拳超人)就是表达「自我满足」的很棒的作品。
虽然对于世界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但是在日常里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噢耶!
总觉得我们与日本之间似乎有种滞后的相似性。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周遭也会出现大量这样价值观的作品。
不过反面也可以说是自我欺骗。
比如以「目的论」的解释方式来讨论拖延症:光是想着而不去做,只是给自己一个「我要是有时间(去做),也能做好」的安慰……
比如我父母总喜欢在大人们面前评论我,「它很聪明,就是没用在 XX 上」这类话……然后举一些似乎可以证明我其实很聪明的事例……
那上面也可以解释为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提前暗示自己「我是来看风景的……」
所以啊,怎么说都有道理。
不要理这些解释,关键是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
不要总是徘徊在及时行乐和有所追求之间。
如果认为「自我满足」就可以了,那么不管是考试成绩不是零分,还是拯救了世界,都能感受到快乐。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人们总喜欢打标签,用几个词总结人的心理活动。
看到心灵鸡汤的描述,觉得这他妈就是在说我!所以应当巴拉巴拉——很没道理嘛。
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反正我觉得很没道理。
想要解决焦虑,应当扣问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自己,思考「为什么,为了什么……」
[2019-09-29]
想起《娱乐至死》里提到思考是解决焦虑的方式……
冥想 swag~
读书时家长总说「读闲书有什么意义?」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有人评论「艺术有什么意义?」
总会有人问,「XXX 有什么用处?」
语言就是这么神奇,在这种语境下,虽然看似在问「有什么意义」,其实背后的意思就是「这没什么意义。」
我至今忘不了小时候读小说,奶奶这样问我,还加了一句,「那么多教科书还不够读吗?」然后我一本正经地思考了一下,仍只能结巴地回答,「这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啊?
不要光提问啊,不如仔细想想,这些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要像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那样思考「意义何在」。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
[update-2019-05-13]
[update-2019-09-29]
[update-2019-10-06]